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疗动态

医疗动态

我院举办“爱耳日”义诊活动

作者:耳鼻喉-头颈外科 曹卫   发布日期:2019-03-01   浏览次数: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3月3日全国爱耳日即将来临,3月1日上午,我院在门诊一楼大厅举办爱耳日义诊活动。

 

据世卫组织消息,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听力损失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在人类拥有足够保护听力的技术和知识的情况下,不应让众多年轻人仅仅因为听音乐而遭受听力损失。世卫组织同国际电信联盟(ITU)当天共同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简称WHO-ITU准则),包括在音频设备上增加音量和时长监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术手段分析人们使用音频设备的习惯是否安全等。世卫组织称,大约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干预。

 

“我们在门诊中接诊过这样的病例,20来岁的年轻人每天睡觉都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常常是音乐没关人就已经睡着了。后来耳朵开始出现鸣音,经常头晕头痛,甚至耳朵一碰就痛才来医院检查,发现听力已经严重受损。”据我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杨见明介绍,这样的症状在医学上称作“噪音性耳聋”。原因正是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期大音量的声音会损害耳蜗的毛细胞。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患上“职业性失聪”,若仍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就会逐渐由短暂失聪演变成永久失聪。

 

不恰当使用各种类型播放器,早聋10年并不是危言耸听。杨见明表示,人使用耳塞听声,声音能量直接到耳蜗,没有经过外耳、中耳的消解,时间一长就会损害到内耳柔弱的毛细胞。内耳里的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损害会是永久性的。

 

除了改变宿夜“音乐不断”的不良习惯,耳机的使用音量也要注意。过分追求音响效果而在不注意的状况下将音量调得过大,听的时刻过长,这样就好像是把一个噪声的发生源放置在自己的耳朵上,超强的声音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听觉系统,使我们的耳朵长久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久而久之即可使得一部分人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

 

杨见明提醒:耳朵感觉舒适的音量不宜超过75分贝,播放音乐电器选择的音量档以不超过60%较为合适。长时间带耳塞式耳机,直接刺激耳部神经,造成耳部供血不足,而耳罩式的耳机通过从外部搜集声波,使用者无须提高MP3的音量与杂音抗衡,较能保护听觉,会相应缓解耳部压力、供血不足,但也不可长时间听。

 

据统计,参加爱耳日义诊活动的市民约100人。

 


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路678号
总值班(非工作时间及周六、周日):15305609631(24小时)
门诊咨询:0551-63869420、63869302(8:00-11:30  14:30-17:30)
邮编:230601
门诊部:0551-63869453(8:00-11:30 , 14:30-17:30)
医患办:0551-63869396(8:00-11:30 , 14:30-17:30)
版权所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皖ICP备11015496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9102000817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或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搜索,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本站不承担相关责任。